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工艺百科 > 玻璃钢罗马柱与希腊柱的区别
玻璃钢罗马柱与希腊柱的区别
时间:2015-05-31 01:00:54 点击次数:

柱式的定义:

    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脂、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基体制作的柱体称为玻璃钢罗马柱。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。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,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,计算出包括柱础(Base)、柱身(shaft)和柱头(Capital)的整个柱子的尺寸,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(Stylobate)和山花(Pediment)的建筑各部分尺寸。

柱式包括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和古罗马的五个柱式。

玻璃钢古希腊三柱式:
1、多立克柱式(陶立克柱)
    希腊多立克柱式(Doric Order)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,没有柱础,柱身有20条凹槽,柱头没有装饰,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。著名的雅典卫城(Athen Acropolis)的帕提农神庙(Parthenon,附图)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。

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多立克柱式

2、爱奥尼柱式
希腊爱奥尼柱式(Ionic Order)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,柱身有24条凹槽,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,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。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,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,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(Temple of Athena Nike,附图)和伊瑞克提翁神庙(Erechtheum)。

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爱奥尼柱式

3、科斯林柱式
希腊科斯林柱式(Corinthian Order)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,柱头是用毛莨叶(Acanthus)作装饰,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。相对于 爱奥尼柱式,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,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, 雅典的宙斯神庙(Temple of Zeus,附图)采用的是科林斯柱式。

雅典宙斯神庙科林斯柱式

玻璃钢古罗马五柱式

   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,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。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,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、装饰华丽的建筑物,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,更加华丽。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,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 斯干柱式。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,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 板,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。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,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 和一块方板。塔斯干、多立克、爱奥尼、科林斯和混合式,被文艺复兴时 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。其风格的差异远比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 两种柱式的差异为小,因而失去了鲜明性。罗马人创造了新的柱式组合, 最重要的是券柱式。维特鲁威在他的《建筑十书》里给柱式本身和柱式组合作了相当详细的量的规定,用柱身底部的半径作量度单位。他注意到这 些规定要根据建筑物大小、位置等具体条件作必要的调整。柱式作为基本 的建筑造型手段,在罗马帝国流行,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。
    西罗马帝国灭亡(476)后,欧洲大多数地区柱式建筑不再流行。在意大利虽然流风尚存,但细部和组合方式等都不很严格,与玻璃钢罗马柱式有很大差别。
   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,重新使用玻璃钢罗马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,追求风格的纯正。16 世纪下半叶的手法主义,产生了两种潮 流。一种是刻意求奇,不惜破坏柱式的结构逻辑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像,如 螺旋式柱身、断折的额枋、不均匀的开间、成组的柱子等,这种潮流被 17 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。另一种是刻意求同,给五种柱式厘订死板的规范, 消除古罗马时期普遍存在的变体,作出苛细的量的规定,这种教条化的潮 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。巴洛克建筑流行于意大利等国和拉丁 美洲的一些地区;古典主义建筑流行于法国和北美等地。它们都创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组合。但二者在个别手法上互有渗透。后来,古典主义建筑的 影响比巴洛克建筑的大。尤其是法国成了欧洲建筑教育的中心以后,教条化的柱式就在欧洲成了主流,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 年代。但装饰仍多用巴洛克手法。

罗马人在希腊三种柱式基础上,增加了塔斯干和组合柱式。与古希腊相比,玻璃钢罗马柱式:
①增加了基座;
②更加细长;
③趋于华丽细致;
④定型化

推荐产品

Copyright © 2006-2028 方圳玻璃钢厂 FZFRP.CN 版权所有 粤ICP备13006590号 网站地图